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正文 详细

【学术会议】琼皖文化对话会专家学者主旨发言摘要

2025-10-19 10:21

10月18日,由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海南省社科院)、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琼皖文化对话会”在海口举行。来自安徽、海南两地社会科学界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琼台师范学院,共话琼皖两地文化传承创新,共聚社科力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现将4位专家学者的主旨报告摘要发表,以飨读者。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沈天鹰:

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沈天鹰作了题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主旨发言。他指出,自2022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颁布以来,全国各地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彰显了春兰秋菊的特色做法,营造了春风化雨的教育氛围,也初步呈现了春华秋实的建设效果。当前,要从三大方面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工作:


首先,是要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廉洁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从思想政治建设的高度、作风建设的长度、为民情怀的热度、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反腐败斗争基本方针的硬度等四个维度,去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作为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


其次,是要进一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廉洁元素,充分发挥各种廉洁文化元素富集的资源优势。从岳麓书院赫曦台上的长联,到方志敏烈士所著的《清贫》,再到中宣部表彰命名的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都让我们受到启迪、受到教育、受到激励。现在一些地方的博物馆、教育馆、纪念馆、展馆等,往往注重恢宏主题的叙事,对先贤先辈先进人物的廉洁思想、事迹的专题表达显得较为乏力乃至整体缺失。


最后,是要把我们自己摆进去,身体力行落实好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要求。就党员领导干部或公职人员个人角度而言,重点是做到“四全”:全员参与,干部本人带头示范,要管好家属亲友,搞好家庭家风家教建设;全时坚守,不仅八小时之内,而且在八小时之外,全天候坚持“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全程发力,“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在践行廉洁文化要求上,不跑半程马拉松而要一跑到底;全面设防,坚持公私之问、职责之问、过程之问、结果之问,“日三省吾身”,不让思想蒙尘、道德失范,永葆先进性、纯洁性。


海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熊安静

从徽派海南古建筑看跨地文化传播的机理与特征





熊安静以跨地域建筑文化为切入点,系统阐释了徽派建筑在海南的在地化历程,通过建筑结构、装饰艺术、材料运用和空间布局四个维度的重构现象,揭示了长距离文化传播的内在规律。


海南的一些古建筑既保留了南方建筑特征,又呈现出马头墙、三进四合院、雕花门楼等北方徽派文化特征,折射出徽文化与海南本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相结合形成的独特风格。这一现象表明,琼皖两地虽跨越山海、相距甚远,但文化可通过“文化圈层”扩散,而文化影响力与距离远近密切相关,也与人文交往相关。通过躲避战乱的移民、繁荣的民间商业来往、两地官员相互交流、民间艺术互动传播等多种渠道,琼皖跨地文化传播呈现出载体多元性、主体单向性和在地重构性等区域文化形成的共性特征。


安徽、海南两地历史中有很多的人文交往,海南徽派古建筑穿越古今,现在多地还有遗迹。


海南带有徽文化印记的古建筑,选择了四种代表:第一是商业街区的代表,海口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骑楼老街是近代中国海南人下南洋,然后把资金技术又带回来,新建了一条商业街区,是当年海南岛最繁华之地。骑楼建筑具有南洋风格,屋檐下有走廊,防止日晒和雨淋,建筑的山墙借鉴了一些徽派风格。徽商南下影响到建筑上阶梯式的造型,底层是商铺,上层是住家。


第二是海南本土的读书人故居,如定安的张岳崧故居,旁边还有张氏宗祠,在修建的过程中也使用徽派的建筑风格。


第三是海南孔庙、三亚崖州学宫的建筑的形式和布局,装饰的艺术都体现徽文化和海洋文化的融合。


第四是海南现代文旅的一些项目,也有徽派建筑风格,代表建筑群是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万寿山共享农庄。该农庄是异地拆迁修复建筑在海南岛的再造。漫步于青石板铺就的主干道,四周的白墙黛瓦因群山的映衬,更显岁月沉淀的雅致。


通过研究靠着徽派建筑的事例,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它的这种历史悠久和灿烂文化,我们当代人要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这种文化的瑰宝。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汪谦干:

做好安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汪谦干聚焦“安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安徽文化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要充分挖掘安徽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加大安徽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促进安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在创新发展中激发文化的活力。


安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距今220万年前的繁昌古墓遗址、距今8万年的东至华龙洞遗址,显示远古时代安徽大江南北都有人类繁衍生息的遗迹。境内有长江、淮河穿境而过,山河的阻隔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徽州文化、长江文化和淮河文化。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值得深入挖掘,广泛宣传。


近代以来安徽历史上有许多重要文物遭到破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一直很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安徽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也做了许多工作,保护的力度逐渐加大,投入的经费逐年增多,保护的成效逐渐显现。我们要充分挖掘安徽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提升安徽文化的影响力。加大安徽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在创造性转化中让文化资源发挥持久生命力。促进安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在创新发展中激发文化的活力。


要持续加强徽州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龙山文化及黄梅戏文化等研究。扩大安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安徽人发展的自信心,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动力和开拓新的增长空间。在新的历史时期,安徽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要深入挖掘安徽文化的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更多体现徽风皖韵,展现安徽新形象的文化精品,推动安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安徽篇章。


琼台师范学院教授师存勋:

清代以来海南民间契约文书的地域特色试论





师存勋指出,自清代以来的海南民间契约文书,记录着海南人民添地置业、生老病死等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充满浓郁的人间烟火气,希望加大对海南民间契约文书的搜集、保护和研究。


清代以来的海南民间契约文书,散发着浓郁的热带农业气息,展示着独特的海南地方思维与语言。这些契约文书彰显着海南先民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传递着对祖先以及神灵的信仰。清代以来的海南民间地契揭示着海南人民生产、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和海南历史的变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清代以来的海南民间契约文书,透露着海南先民下南洋的壮举,并体现出一定的中外文化交流痕迹。对海南民间契约文书的搜集、保护与利用大有必要。


就清代以来海南民间契约文书的地域特色从四个方面作了讲解。第一方面为“独特的地域经济和契约文字表达”,具体又从独特的热作经济内容“黎米”“榔税”“海田”等展开论述。


第二方面为“迁琼与祖先崇拜”,具体论述则先从铺前潘存家族《东海山坡地契》、对“民国貮年十月廿四日主卖空地并瓦屋契”中所涉及始自潮州、顺德等的“迁琼”画面进行论证,其后谈及与“迁琼”密切相关的海南民间契约文书中的“祖先神灵崇拜”内容,具体则以文昌清澜廖氏家族“立议进地造祠送牌书”等为例。


第三方面为“地域变迁与历史发展”,民国“一高学校卖地契”等真实可感的材料中所反映的海南“地域变迁”和“历史发展”进行论证,后以民国文昌赵烈德所立补契中“民国五年六七月间土匪抢劫”、体现与海南历史契约中的日本侵琼等史料为例就海南“历史发展”进行论述。


第四方面内容为“‘下南洋’与中外文化碰撞”,具体从光绪二十年定安苏姓分单契中“出游夷国无归”、民国四年文昌清澜廖氏《立族见入祠书》中“昭蕃出洋为生,……归宗入祠 ”“花边银”、海口竹林村郑门谢氏卖屋契中“华洋轇轕”等加以铺展。


                                                                                                                       来源:海南省社科联


  1. 琼台师范学院 科研管理系统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科技部 教育部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海南省社科联 海南省教育厅 社科网 海南省科技厅
  1.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桂林洋高校区 邮编:571127